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工作  研究生教育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


食品科学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6-27   信息员: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  福建农林大学

代码  10389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 食品科学与工程

代码 0832


授权级别

博士

硕士



20231230



福建农林大学是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62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福建省高峰建设学科(A类)、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内唯一),是国内高等院校较早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该学科源于1958年原福建农学院园艺系食品加工专业,1985年在原福建农学院果树学专业果品贮藏与加工方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获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获批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获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获批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福建省内唯一),2011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福建省内唯一)。2013年获批建设福建省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新一轮学科评估为B+级,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全球排名第21位;在U.S.News2022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我校食品科学与技术位居世界第20位(中国内地大学第11位);我校农业科学位列ESI全球前1.07‰,食品学科贡献度排名第一,达42.56%

(一)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掌握基础理论,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系统的专门知识、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学术写作能力,熟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优势和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福建省的领先地位以及产学研结合优势,加强闽台科研合作,把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亚热带特色农产品(海产品)保鲜加工与安全控制为优势的学位授权点。

1)博士学位

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能够熟练地运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现代实验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进行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化特性、生物学性质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和新方法等的开发研究和/或工程化实践。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和/或工程化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有较大科学价值的科学研究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熟练掌握英语,能熟练地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

2)硕士学位

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掌握英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适应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1.2. 学位标准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2023)见附件支撑材料。

(二)基本条件

2.1. 培养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包括食品科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安全等4个学科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是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其加工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学科方向。该方向重点研究亚热带特色农产品(水产品)及其原材料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和感官品质及其变化规律。该方向在龙眼、荔枝、橄榄等果蔬保鲜生物学基础、莲子、魔芋等特种淀粉品质科学、食品胶体结构与功能设计、食品物质学与结构设计等方面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方向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和福建省海洋大省及水产产业优势,重点研究亚热带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高值化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水产品贮藏保鲜与物流、水产品制冷与低温技术及工程化应用。该方向在鱼糜制品、海藻类加工等方面有特色和优势。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方向针对福建省农产品特色和产业优势,以亚热带特色农产品(果蔬、茶叶、食用菌、林产食用资源、蜂产品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亚热带特色农产品保鲜物流、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工程及配套设备及其产业化应用。

营养与食品安全方向对接健康中国及营养健康产业发展、食品安全供应的国家需求,以福建省亚热带特色食品(果蔬、茶叶、食用菌、林产食用资源、蜂产品、水产品、海洋产品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食品营养、功能成分及其消化吸收代谢规律,食品营养、功能成分与健康的关系,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营养功能成分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及其控制技术,预测微生物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基于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管理。

2.2.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2人,食品科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安全等4个学科方向的梯队配备分别为13人、13人、13人、13人。现有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24人、讲师12人。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硕士生导师41人、博士生导师1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占学科专任教师的92%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38人,占学科专任教师的73%

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省级以上人才49人次,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人选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1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福建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人、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福建省高校领军青年拔尖人才1人。拥有2个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农产品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创新团队、福建特色海产加工产业化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博士生导师团队(福建省亚热带特色农产品保鲜加工与安全控制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导师团队)。

2.3. 科学研究

2023年,本学位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2项),获省部级各类项目立项资助12项,其中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福建省科技厅区域发展项目2项、对外合作项目2项、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1项。此外,获福州科技局海洋研究院科技项目立项资助5项,横向课题28项,总经费4394.2万元(纵向科研经费4115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79.2万元),年师均科研经费84.5万元。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13篇,其中SCI收录8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6件。

2.4. 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拥有优良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条件,有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2个国家级平台、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食用菌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蔬菜)专业分中心、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亚热带农产品(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亚热带特色农产品采后生物学高校重点实验室、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海洋资源综合加工及安全风险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以及福建省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实验室面积约10955.29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约10109.2万元,800元以上设备总台套数达到3468台套。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有信息网络平台和较充足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内外图书资料,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2.5. 奖助体系

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校相关资助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食品科学学院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奖助体系。2023年我院研究生奖助贷由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严家显奖学金、海欣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组成,共计336.97万元。其中,学校发放研究生助学金覆盖比率100%(博士生2000/·月,硕士生600/·月),学业奖学金覆盖比率100%。近5年严家显奖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人数分别为6人和15人。此外,还有研究生参与助教、助研、助理管理等补贴。其中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大学生课程教学、准备实验、辅导和批改大学生作业,其津贴参照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有关大学生助教标准发放;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其助研津贴由导师根据科研任务、参与科研时间进行发放;研究生参与辅导员岗位管理、学院行政助理、实验室管理,根据参与时间发放助理管理补贴。

2.6. 管理服务

学院配备分管学生(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党委副书记1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名;分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副院长1名,研究生专职教学秘书1名,研究生教育兼职学科秘书1人。学院成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工作小组,加强学院管理体系建设,规范研究生培养教育、权益保障工作,制订《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九三农林-海欣助学助创基金评选细则》、《食品科学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研究生)部门工作规范性细则》、《食品科学学院团委(研究生)心理信息员管理条例》等各项规定,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进行评测,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推进研究生管理教育稳步前行。

(三)人才培养

3.1. 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结合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建设以学院党委为主导、团委为指导,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核心推进人,党支部、团支部为执行部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坚持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研究生团学组织和班级在教育、团结和联系研究生方面的优势,开展富于思想性、教育性的各类活动,浓厚学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以定期开展的团日、党日等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与不定期开展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和培育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 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使导师队伍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省级标杆院系、教师党支部为省级样本支部引领示范作用,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学院纪委监督工作,强化监督工作,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制度,特别是涉及重大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人才评聘、重大项目、重大利益等方面,充分发挥纪委主体监督职责。学科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积极发挥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及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作用,精准帮扶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强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3.3. 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博士研究生生源充足,生源质量较好,2023年报考人数为22人,录取人数17人,其中招录学生中硕博连读人数1人,录取比例为77.27%,招生指标17人,录取一志愿生源数17人,录取一志愿生源比例达100%,能够100%圆满完成招生计划指标。

本学位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生源充足,生源质量较好,2023年招收人数为71人(包括推免生1人),录取一志愿生源数66人,录取一志愿生源比例达93%,能够100%圆满完成招生计划指标。

为吸引优质生源,提升生源质量,本学位点在学校官网微信研究生招生宣传、研究生招生直播、学院网站宣传招生政策、到相关院校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举办暑期研究生夏令营等活动;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如福建农林大学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生优惠政策。

3.4. 课程教学

根据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科的专业特色,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程按照统一模式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有关任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式、课程安排、选课修课、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与管理及教学档案管理等课程教学管理较为完善。

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学位课程、必修课程)设置能体现学科特色和优势。能够开设出高水平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系列课程,包括《食品化学进展》《食品生物技术进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题》3门专业学位课,《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1门必修课和《食品精准营养与健康研究进展》《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进展》《食品绿色保鲜物流新技术研究进展》《智能化食品绿色加工工程技术》《数字化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进展》《食品工业与碳中和》等6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此外,跨专业录取的博士研究生须补修所录取专业的相应硕士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3门。

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系列课程,包括《高级食品化学》《现代食品营养学》、《现代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贮藏原理》《食品专业英语》等5门专业学位课,《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工程数学》2门必修课和《食品科学专题》《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题》《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题》《食品生物技术专题》《食品安全专题》《食品物性学》《试验设计与计算基础》《微生物实验理论与技术》《农产品采后生理病理与保鲜技术》《采后分子生物学与实验技术》等14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此外,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贮藏保鲜》《食品工艺学》3门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

3.5. 导师管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坚持师德为先,引导研究生导师追求师德高线。坚持教育引领,组织研究生导师认真学习上级和学校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福建农林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2021年修订)》(闽农林大研〔202123号)等师德师风建设文件。坚持师德把关,将师德考核作为研究生导师遴选的先决条件,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职考核工作,将其纳入师德考核、年度考核体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强化校外导师思想政治、品德学风、师德师风考核,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鲜明导向。

3.6. 学术训练

搭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重点发挥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果蔬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台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全国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同时,积极推动和组织食品相关企业、协会等单位与食品科学学院共同主办福建省大学生食品创新创意大赛,实现学生参与率达100%。将研究与开发过程视为博士研究生学习的核心,根据学术需求,搭建相应的研究创新平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供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机会,培养科学严谨、研究活跃、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持续推进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建设,针对院校特点和学科特色,打造高效创新开放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学院福建省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虚拟仿真教学,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充分拓展食品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内容,塑造虚拟仿真教学体系,有效弥补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拓展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一系列手段使理论和实践教学实现融会贯通,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克服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四)质量监控

4.1. 分流淘汰

本学位点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制度严格按照学校制度要求执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档案材料。建立了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严格要求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对没有按期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同学,按延期毕业、退学等方式处理。2023年,有3名硕士研究生同学延期毕业。这样保证了培养质量和培养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不能答辩、不能毕业。

4.2. 学位论文

2023年,学位论文质量总体良好,没有抽检、评阅不合格的学位论文。本学位点共授予学术型博士学位15人,学术型硕士52人。

为了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本学位点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先经过学院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并决定是否进行论文评审。对论文质量不佳、研究工作量不足,则坚决不予送审。本学位点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比例为100%;国家、省级抽检学位论文的合格率100%2023年,获福建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

4.3. 学风教育

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等五部门《福建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福建农林大学学风建设实施细则(试行)》(闽农林大科[2017]6号)《福建农林大学关于推进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农林大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闽农林大科〔202040号)等文件精神,组织召开近10场学术学风教育大会。学院研究生会定期举办“食芳讲坛”学术经验交流分享会,目前已成功举办10届。本届经验交流分享会的主题为“彰食科学子风貌,筑明日学术之魂”,会上曾峰教授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要提高自我科研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教导同学们应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戒骄戒躁,摒弃功利之心。研究生辅导员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召开学风教育大会,告诫研究生同学们在科研学术上要自觉抵制一切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切忌论文抄袭和剽窃,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实事求是,维护学术诚信。同时,研究生辅导员还通过在学院宣传栏,研究生QQ、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有关学风建设的文件,倡导研究生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激励同学们在正确的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

4.4. 就业发展

2023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就业率达95.52%。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如下:1.56%毕业生在国企工作,46.88%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就业,37.5%毕业生在民营(私营)企业工作,12.5%毕业生升学或出国,6.25%毕业生从事基层技术、管理或营销。有近90%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75%以上的毕业生认为通过专业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很好或者比较好。本学位点的课程体系强化企业实践教学,使所学专业知识能更好地对接食品产业和服务食品企业。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水平,包含制度建设、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文化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成效。

1. 制度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学位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研〔202012号)等文件精神,整体推进学位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全链条,把好学科方向关、人才政治观,不断健全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实施细则、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研究生学业预警和分流退出机制等。发挥学院纪检委职能部门作用,全面加强和监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落实落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对出现负面问题的导师实施问责制度,导师肩负对硕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强调导师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截至目前,本学位点未出现导师行为失范问题。

2.2. 立德树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践行好大食物观育人理念,由学院党委主办,依托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课程思政”海报设计展示与评比大赛,共征集了39个教学团队提交的课程思政海报,充分展现了学位点践行大食物观的良好育人风貌,着力打造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技报国的高层次人才。

以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结合福建省“四个经济”发展,引导研究生选题紧密对接区域食品产业链布局,助推科研成果助赋能产业发展,并充分发挥学科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实践创新平台,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导师主持课题,学生选题均来自导师主持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参与比例80%以上,生均经费超6万元/·年。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福建省大学生食品创新创意大赛等多个竞赛,本院获奖等级及获奖数均位居全省同学科首位,部分成果成功实现转化,促进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3. 科教融合

20231031日至111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及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农林大学承办、食品科学学院协办的“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食品科学与工程分会场研讨会”在我校常盛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以“生物与现代食品”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邀请了来自1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150余名生物与现代食品领域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参会。在研讨会环节,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Bhesh Bhandari教授作主题报告《气体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会专家就“生物与现代食品”主题开展了20场相关学术探讨,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隋晓楠教授关于《大豆蛋白凝胶在大振幅振荡剪切下非线性动态变化机制分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adhana Ravishankar教授关于《农产品中新出现的食源性微生物威胁:挑战和控制策略》、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卓敏讲席Zhenyu Chen教授关于《降低胆固醇的天然化合物和功能性食品》、英国莱斯特大学Bee K Tan教授关于《多囊卵巢综合症:饮食和营养治疗》的报告等。同时,会议还特别开设了由国内外高校研究生组成的分论坛研讨,为未来食品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科研展示平台。会议充分发挥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平台的资源优势,聚焦生物与现代食品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和发展动向,积极推动中外食品领域学者和产业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路径,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会议充分发挥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平台的资源优势,聚焦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和发展动向,积极推动中外食品领域学者和产业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路径,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4. 产教融合

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所在,是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硕士学位点研究生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保证。本学位点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出台各项奖励政策,鼓励研究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学院充分利用在福建省内的学科影响力,积极倡导企业出资共同承办省级食品创新创意大赛,让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

2023年,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基础,由福建省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主办,福建正冠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承办,福建轻标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正冠磷虾杯”第十届福建省大学生食品创新创意大赛。目前,我院已与海洋食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双方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要求,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聚焦平台建设、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院企合作、产学双赢”。

2.5. 文化建设

学院一直保持优良的食品文化传统,研究项目涉及食品行业各个领域,包括食品保鲜、食品加工、食品安全以及功能食品开发。为维护良好的食品文化氛围,我院2023年与福建省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福建省正冠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轻标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正冠磷虾杯”第十届福建省大学生食品创新创意大赛,以“海”选臻品,健康“食”刻为主题,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以南极磷虾系列制品(磷虾油、冻磷虾、磷虾肉、磷虾粉、虾溶浆)为原料,围绕“健康、营养、功能、融合、环保”等方向进行差异化、创新型产品研发和方案设计。培养我院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加强食品文化建设。

2.6.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深化督导督查机制改革,着重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加强培养过程督导,依托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对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和秩序开展督导,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实效性和规范性进行督查。

2)开展研究生学业预警工作。以中期考核为抓手,严格把关课程成绩、修读学分和论文开题情况,通过对中期考核结果的分析,加强对研究生的选修学分、课程考核、科研情况等培养环节的学业跟踪,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学业预警和帮扶,督促学生潜心科研,顺利完成学业。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1目前本学位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偏少,尚无国家级优青、杰青、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也无国家级创新团队、教学团队。

2目前学科师资队伍人数偏少,与全国高校研究教学型同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比较,尚有较大差距。

2. 省级及以上研究生一流课程偏少。

3. 本学位点研究生赴境外学习交流人数偏少。

4. 尚无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1.加强本学位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国家级、省级)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1支由国家级人才领衔、省级人才为骨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

2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4~5人充实本学位点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55~57人。

2. 加强本学位点研究生课程建设,培育省级及以上研究生一流课程。

3.加强本学位点研究生的境外学习交流。

1加强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本学位点研究生赴国外交流学习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加强与台湾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深挖闽台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潜力;

3积极推动与加拿大、日本、英国等相关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4进一步做好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福建省教育厅和福建农林大学承办,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等单位协办的“2024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食品科学分会场研讨会”,福建农林大学通过承办该会议,教育部将下达由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单列招生指标(包括博士生、硕士生),进一步做好中外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工作,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4.科研成果方面,培育具有潜力的研究工作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力争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方面实现突破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