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同根同源,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由此形成的“五缘文化”成为一条坚韧的文化纽带,是紧连海峡两岸、促进闽台食品领域频繁交流的重要桥梁。其中,基于相似的饮食文化基因,造就了闽台食品工业的互学互鉴,进一步深化了两地的融合发展。
从早期台湾省食品行业发挥先行作用,带动两岸前进;到福建省砥砺追赶,书写繁荣续章;在这段两岸携手共谋创新的传奇故事里,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既是海峡两岸食品产业竞合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以教育为桥、科技作舟的深度融合共筑者。
播种:海峡对话拓新程
1958年,原福建农学院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开启了八闽大地食品高等教育的先河。2001年,食品科学学院设立第二年,陈绍军和郑宝东两位教授随福建食品界访问团赴台考察,结识了一群台湾省食品界的青年才俊。当福建乡音在宝岛响起,乡情的温度消融了初识的拘谨,两岸青年学者围绕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展开热烈探讨,从此他们结下深厚友谊,播撒下一颗闽台食品合作交流的“种子”。

2001年9月,闽台食品界代表在台合影(左二为陈绍军教授,左一为郑宝东教授)

2001年9月,福建食品界代表在台合影(左三为陈绍军教授,左一为郑宝东教授)
这颗跨越海峡的种子,在两岸同源的文化土壤中悄然扎根,开启了两岸食品界同仁的往来。彼时台湾省已完成食品工业现代化转型,而福建省尚处于初级加工扩张期。因此互补性,两岸学者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十余年间,学院逐步构建起两岸学术交流长效机制,既敞开大门迎接台湾省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兴大学、台湾大学、宜兰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专家200多人次,又选派大量师生赴台开展各类访学研修,也间接促成学院8位教师先后进入美国台籍教授实验室深造,有效促进了食品行业交流与技术理念的迭代更新。由于台湾学界与八闽大地存在着独特的血脉联结,大多台湾食品学者祖籍地在福建,他们既带着学术使命,更怀着寻根情结返乡交流。这种“学术+乡情”的双重纽带,催生出别具特色的闽台食品合作范式,为后续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硕士研究生在台访学研修
在闽台频繁交流的基础上,学院以学术为媒,和台湾学者共同发起,举办了众多高层次学术盛会,搭建起两岸食品界交流的平台。如:“海峡两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学高峰论坛”和“闽台海洋科学研究生论坛”,旨在“聚焦海峡两岸食品科学领域交流合作,携手推动两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学领域共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食品科学与工程分会”的产学对话中,聚焦保健食品、天然药物等领域的联合研究,吸引顶尖学者共话食品创新,促进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学科交叉与闽台人才培养。两岸食品界交流频繁,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议题深入交流,共同推动科研合作,这颗承载着两岸学者共同愿景的种子,在科研合作的润雨中破土抽枝。

2020海峡两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学高峰论坛专家合影

2024海上丝绸之路产学研用会议专家合影
发芽:科研合作显成效
在对话积累的学术沃土中,科研合作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紧扣国家赋予福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依托独特的学科优势与“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效能,推动两岸学者携手形成引进-创新-转化的发展模式。食品科学学院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台湾农产品干燥及非热力加工技术引进创新为起点,实现福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跨越式升级,相关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科研合作拓展至海藻活性低聚糖、传统肉制品加工、抗菌肽保鲜等12项核心技术,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福建省对外合作计划等项目支持,逐步形成技术矩阵。双方通过共议研发目标、创新合作模式、开展线上线下多层次交流等形式,充分发挥两岸高校在学术资源、科研团队、实验设备等方面各自优势。推动两岸科研资源深度共享,孵化出多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创新成果。这些突破不仅深化了闽台科研合作的深度,更在产业链条上催生出融合共生的新生态,为两岸食品产业的合作办学与产教融合奏响了前奏。

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和台湾高校合作座谈会
开花:两岸育才绽新芳
从破土新芽到葳蕤成树,在学术交流的沃土与科研合作的甘霖中,合作办学的繁花粲然绽放。2015年,学院与台湾海洋大学合作办学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1闽台班”,采用“分段对接”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三学年的宝岛求学经历,让学子们既汲取台湾食品工业的前沿理念,更在味觉记忆中印证两岸饮食文化的基因共鸣。办学期间,学院每学期选派1名骨干教师赴台访学交流,与台湾省食品界建立了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学院深入贯彻落实闽台融合的最新精神,2025年将推进与台湾高校开展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4+0”闽台班的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有望秋季招生,进一步推动“一树花开两岸芳”的育人愿景。




闽台班师生在台学习期间合影

2018年10月17日食品科学与工程(闽台合作)班学生在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食品工艺实验室进行牛肉罐头课程实验。
结果:产教融合创未来
两岸合作交流孕育的繁花,终在食品产业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食品科学学院与在闽台资企业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宛如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以郑宝东教授带头的教师团队,足迹遍及省内各地,特别是在惠安、漳浦等台湾创业园区及漳州台商投资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将高校卓越的科研实力与台资企业深厚的产业经验巧妙融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不断探索前行,推动闽台共研成果走向市场,实现“实验室”与“生产线”无缝对接,谱写了两岸合作的新篇章。2024年,260余名两岸专家、企业家出席“闽台水产预制菜产业发展研讨会”,共谋其未来,从技术革新到文化融合,从市场开拓到标准共建,激荡出“闽台携手创新,预制产业未来”的澎湃强音。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方法,不仅为闽台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展示了两岸合作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预示着更加光明的合作前景。

2024闽台水产预制菜产业发展研讨会合影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风雨兼程,福建省食品工业经历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行业领跑的辉煌跨越。在这段历程中,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通过教育播种、科技耕耘成为开拓者的重要力量。当台湾省食品工业技术遇见福建山海馈赠,当两岸学者共解食品科学密码,这不仅推动着食品产业的升级,更激荡出两岸食品文化的深度共鸣。闽台合作的故事,正如奔涌向前的海峡潮水,在融合创新中书写着属于两岸的未来篇章;这永不停歇的携手,恰似闽江与浊水溪交汇入海,在时代浪潮中激起壮阔波澜;而同根同源的情谊,则如乌龙茶香与凤梨酥甜交融共生,于味觉基因里续写着舌尖上的永恒。